資料來源:https://udn.com/news/story/7266/6122820

衛福部今年一月完成健保總額核定,金額正式突破八千億元,為了讓總額分配更公平,健保署今年首度採用前瞻性評估(Horizon Scanning,HS),了解新藥方向並預作準備。

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長戴雪詠表示,以往採用過去五年藥費、替代率等推算未來新藥預算,容易失真,因此引進先進國家HS概念,建置台灣的HS系統,對仍在發展中的新藥進行資料蒐集分析,作為財務衝擊的早期預警。

更新平台 降低難度

財團法人醫藥品查驗中心醫藥科技評估(HTA)組長黃莉茵表示,團隊二○一七年開始協助健保署研究HS可行性,二○二○年建立登錄平台,今年首度使用該資料。她解釋,各國HS不盡相同,有的是為預知新醫藥科技可能帶來的整體衝擊,例如加拿大發現基因修飾的細胞治療CAR-T上路後,需要法規、實驗室規範等配套,因此提早因應,才讓CAR-T順利上路;台灣HS則與英國較相似,偏重預算編列。第一年登錄時常有資料填錯、不知道該填哪一欄或重複填寫等問題,後來更新平台,用較為直覺、更清楚的欄位,降低難度門檻。

今年HS資料共納入一百多項藥品,半數是癌症新藥,依照不同模擬情境計算,例如,若每項藥物財務衝擊上限為新台幣二億元,總額是多少、若沒有二億元限制又是多少、若依照過去不同藥品通過率推算又是多少,利用不同情境推估新藥預算,供健保署參考。

健保署藥物共擬會主席陳昭姿表示,今年利用HS提出新藥卅四億元預算,但最後僅通過廿二億元,讓各界有些氣餒。以癌藥為例,雖有該領域專家討論排序,但執行原則僅是優先排入專家會議議程討論,不代表優先給付,最源頭問題是新藥預算不足,台灣健保支出占GDP僅三點五至三點六%(經常性醫療支出約六點一%GDP),遠低於美國經常性醫療支出約十七%,但兩國藥費都約為一%GDP,若以此標準,台灣藥費占比沒有特別高,只能期待執政黨能多撥出預算,為人民健康做更大的投資。另外,來自新藥協議還款金額,去年高達廿六億元,如果能回歸新藥給付,或許是解方之一,但此事還未能取得共識。

療效未定 須更謹慎

戴雪詠認為,HS只是估算模式、提供給付方向感,最後還是框在總預算內協商,所以今年仍以財務衝擊二億元為門檻,未來也會持續採用;對健保署來說,藥物療效才是最重要的考量,她舉例,很多癌藥因牽涉緊急救命被加速核准,不過英國研究二○○八至二○一二年間被歐洲醫藥品管理局核准的新藥,其中有六十七%加速核准,最後僅有十四%證實療效比現有藥物好,凸顯新藥療效高度不確定性,再加上健保給付價格會影響自費價格訂定,所以要更謹慎。

編列預算 滾動修正

戴雪詠也強調,一一○年藥費已占健保總額廿八點九%,達歷年新高,相較日、韓、美、法都在十一至十六%間,台灣藥費支出已達極限,不論廠商有無登錄HS,都會以藥物療效證據為給付考量。若未來申請的新藥在真實世界數據療效顯著,且有醫療急迫性,即使廠商沒登錄,健保還是會考慮用剩餘款給予給付。至於HS計算公式跟算法都有公布,也召集醫界代表、專家等組成研究工作小組,定期開會檢討,讓這項制度更符合國情。

黃莉茵表示,透過HS可以讓預算編列有所本,未來是否參考國外執行方式,藉由HS進行藥品優先順序,尚須各界溝通取得共識,而登錄平台也會持續精進。

台灣藥物經濟暨效果研究學會理事長柯博升認為,HS是相對科學的方式,但未來需要滾動式修正,台灣HS雖然和國外應用不盡相同,但因為台灣健保本來就具獨特性,剛開始不必大張旗鼓排序,漸進即可。他也強調,採用HS評估預算是否能完全貼近實際情況,還要一到兩年時間驗證。